城市智慧服务创新,有赖于数据能力提升,整个城市可被视为一个数据流动的巨系统,通过信息协调城市各种资源有效配合与协作,保障城市生命线有序、安全、优质运行。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就没有(高质量)的服务,数据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旺、呼声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构建健壮的城市信息体系,不断创新城市服务是未来发展之路。
11月23-24日,“2017互联网+智慧中国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以“智绘城市 数造未来”为主题,以数字政府、智慧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治理、信息社会等为主要议题。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国脉海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浙江蟠桃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共有来自全国部委、省、市、区县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大数据主管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主流媒体千余人参会。
在23日下午举行的“数字经济与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论坛”上,国脉互联董事长、首席研究员杨冰之先生以“生态、智慧与城市发展前瞻之浅见”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以下是会议现场发言实录(根据现场速记和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核):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生态、智慧、城市发展前瞻之浅见”,我说的浅见,并不是谦虚的话题,今天上午杨部长讲了,虽然经过了六七年的智慧城市建设,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的样本,说明智慧城市建设之复杂、挑战之大,需要我们大家继续共同努力把中国的智慧城市建好,而且他特别强调,在智慧城市里面要把城市大数据中心建好,这是最基础的工作。
一、数字世界与自然世界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信息技术是数字世界和自然世界联系的纽带
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云物大移智,将促进数字世界与自然世界、智能世界更快融合,构成自然世界的数字孪生体。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智慧雄安规划》评审的时候,规划里提到一个概念:建数字孪生体。我们不但有一个现实世界,还要建设一个改造和优化现实世界的数字世界。
2.生态问题是人类自身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的结果
现在很多生态问题都是由我们自己能力发展不理性、不科学构成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处理不好的结果。远望古代人类,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生态文明都很注重。我们看到“自然”一词的含义,早在古希腊字汇里面,它含有生长、本来的意思;在中国,“自然”最初含义亦指非人为的本然状态。中国道家里面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应是比道、天、地、人处于更高的层次。
3.数字世界构建于信息技术之上
很多信息技术和解决方案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数字世界是存在于宽带网络、无线网络、数据库中的一个虚拟空间,平行于自然世界的虚拟世界;具有云计算、物联网系统、通信系统等多个“神经”;采用信息技术作为“血管”;以各种储存设备、智能处理设备为载体。
二、生态文明:报告的热词
1.全国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问题很重要,我用一个简单公式:美好生活=生态文明+智慧社会。在党的报告里,生态文明也成了一个热词,“生态”这个词在报告中出现了46次,“生态文明”出现了12次,其中有一些重要观点,比如中国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从“引领”这个词就可以看出中国对生态文明要求之高,我们不但要建好自己的生态系统,还要为全球做出榜样。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要进行美丽中国建设,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3.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还自然宁静、和谐与美丽。
三、用数据说话:我国正在积极解决生态问题
用户数据说话,我国正在积极解决生态问题,我国经济已经是世界第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是生态文明是短板,也是人民生活的痛点。我们党对建设生态文明非常重视,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38次会议当中,其中20次讨论了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的议题,研究了48项重大改革,说明国家特别重视。
四、生态文明与智慧城市相互促进、共同演进
为什么这么重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智慧城市相互促进、共同演进。生态的本质是和谐、有序、开放、共赢、均衡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应用场景,也留住更具创意和创造性的人才。一个城市不生态,这个城市肯定不智慧,城市环境不好,能留住智慧的人吗?不智慧的城市也不生态。我们看“态”字,“大”下多一点,再加“心”,要把心留住,我们这个环境才能把人留住。因此,要用户生态观来发展我们的智慧城市,要以智慧观(数据观)来建设我们的生态系统,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五、智慧城市知识图谱--技术演进下的应用与服务创新
从形态上看,智慧城市是一个泛的概念,是一个超复杂的巨系统,由多系统、多技术、多领域、多应用、多终端组成,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合,这就是为什么杨部长说我们做了7年时间,中国还没有智慧城市的样本,因为太复杂,它是一个巨系统。从趋势上来看,智慧城市过去被认为是一个机械体,是各个系统软硬件的组合,现在逐渐向生命体、活系统进化,能够自生长、自成长、自修复,它要形成一个共生、共治、共赢的体系。从参与主体来看,它是要做好智慧城市治理,要实现多方的共治,有政府、企业、供应商、市民甚至是外来游客都会参与到智慧城市里去,包括规划者、建设者、使用者、运维者和享受者以及提出改进意见的人。从建设过程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条龙的、一体化的,规划、建设、运维、服务相互融合。从空间上来看,智慧城市是融合创新的,物理世界、精神世界、信息世界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因此,智慧城市是一个超复杂的体系,是融合了多种要素、多种体系的发展。
智慧城市知识图谱构成要素
六、治理--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1.城市治理是当前城市发展新阶段
前一段时间我们参与了关于城市治理智慧化的一个委托项目,核心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城市的治理。经过30年的建设,当前我国城市已经从以硬件建设为主导转向以软实力为竞争的新阶段,从物质层面建设转向精神层面建设。在城市发展新阶段,治理就显得日益重要,它的核心内容是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实现多元化发展。
2.城市发展基础已发生深刻变化
我们的体系需要重新设计,城市发展的源泉和创新驱动要素越来越相关。城市病在于生态失衡和数据梗阻,今天的交通堵车不只是因为车多造成的,而是过去的规划没有做好,现在智慧交通通常在做疏导优化,这只是做局部的改进,更本质的要在规划体系中不断地修订完善。要保证人、车、路在各种资源环境下做最优化的配置。
3.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重要因素是信息化
互联网、大数据等已作为重要变量影响城市治理各方面,对城市资源聚集和内生动力产生深刻影响。
4.数据为主导的技术是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力量
城市大数据中心在整个智慧城市中是重要的基础,发挥着柱石的作用。核心是以信息资源为主导,优化人口、产业和资本配置,形成城市绿色、开放、创新、高效的形态。通过做好城市的最佳治理,才能建好智慧城市,建好智慧城市,才能迎接未来美好的生活。
七、新型智慧城市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点是数据体系
新型智慧的核心词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for people,of people, by people ” ,要依靠人民来建设智慧城市。做数据体系建设,整个城市可以视为一个数据流动的巨系统,通过信息协调城市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合与协作,保障城市生命线有序、安全、优质运行,所以没有高质量数据服务,就没有高质量服务。现在城市数据比较多,需求比较旺,呼声比较高,建设智慧城市的压力很大,构建健壮的城市数据体系、不断创新城市服务是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关于系统、智慧的研究模型,过去讲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到智能再到智慧的演进逻辑,到今天是不是可以从数据直接到智慧,实现混合式发展?这需要在实践中积极去探索。
八、新型智慧城市更需大智慧、新思路和“心”服务
大智慧是相对于小聪明来说的,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表扬,比如说这个人有大智慧,没有说这个人有大聪明,聪明只是小的境界,智慧才是更高的境界。新思路,今天杨部长讲智慧城市要重定位、再出发。“心服务”,杨部长讲在智慧城市发展中要有实效,没有实效,只玩花架子最终会被人民所抛弃。
我们怎么看这几个事情?怎样看大智慧、新思路和“心服务”?规划方面,要看到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可行性,尤其是按照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将城市的位置重新思考,要看到智慧城市的价值、意义和效果,效果还需要测量。实施方面,要考虑资源利用能力、创新能力、效率能力、质量水平。管理方面,如何与企业形成良性的合作,注重投资方式、过程监督、风险投资。运维方面,运作方式,效果产出、迭代能力、发展模式都要好好思考。服务方面,要有实效,强调社会感知度、市民使用率,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要用数据说话,而不是定性的结果。产业方面,我们要看数据经济增长,大数据企业不断增加,传统企业逐渐转型。市民方面,老百姓能不能感受到、体会到智慧城市,是否可参与,结果是否满意。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需要再继续努力。
新型智慧城市的大智慧、新思路和心服务
九、智慧规划--智慧城市发展的先手棋
做好智慧城市,为什么要重定位、再出发?因为在智慧规划方面要好好做,智慧规划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先棋手。一个地方的智慧规划做不好,智慧城市也很难做好。我们要看得深、看得透、看得广,技术发展趋势要和报告中提出的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相对应,要做到精、实、优、新。考验规划智慧,尤其要坚持目标主导和问题主导,防止照搬照抄,现在很多规划文本是千人一面,要做到立意高远、体现特色、发挥优势、项目带动、产业培育、持续运营、绩效显著。
制度规划是智慧城市发展先手棋。尤其强调“多规合一”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课。判断一个智慧城市好不好,多规合一是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很多地方还没有真正多规合一,任何的规划在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产业运行方面,都可以做到多规合一。规划做不到多规合一,智慧城市就难以实现,这是做了七年智慧城市规划以后,说的一句负责任的话。请问一问我们的所有规划是不是都做到多规合一了?能不能把空间要素、产业要素、管理要素、资源要素和网络要素在多规合一中得到充分的盘活、利用、管理?
十、规划要能体系性解决自身城市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
智慧城市要解决城市的关键问题,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和发展,要以市民为中心,以技术为手段,以硬件为重点,以产业为支撑,以智慧为方向。要立足解决城市中的重大问题,包括产业后劲不足、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环境污染、老龄化等问题,要看到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是更长时间。
十一、智慧城市建设:构建良性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各地都在建设智慧城市,但城市竞争力反而向下,因为现在城市之间处于非常大的竞争状态中,都在抢人、抢资源、抢信息。通过智慧城市怎么去抢资源?智慧城市建设,要构建良性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强调一点,政企的合作关系不能仅靠一个口号,找一个企业来建,好像免费来做就可以把智慧城市建好。企业不要想着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赚一把钱就走了,而是要形成命运共同体。合作要创新,要跳“企业+政府”双人舞,要从过去不注重投资效益、向政府要项目变成联合来做事情。服务要转型,从卖产品变成卖服务、卖效果,不能做一单生意。评价要完善,市民和社会地方共同评估,按照效率、效能和效益进行多方位评价,尤其是可持续性能力。不能现在做得好看,将来结果不行了,就淘汰掉,不能只是做一个卖设备的或者卖系统的。能力要提升,要成为“城市综合发展解决商”,构建全业务能力:全领域服务能力(总系统与子系统)、全链条支撑能力(规划、建设、运营、服务等),需要集成能力、信息能力、平台能力和开放心态。
十二、共治:技术、应用和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我们要实现共治,技术、应用、机制、体制都亟待创新。政府为主导,政府要成为智慧城市规划投资主导者、投资环境营造者,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要有群主心态,群主既要设规矩,又要学会拉人,还要学会踢人。市民是主体,从参与者变成旁观者。企业是主力,由建设者变成运维者。
思维创新和形成共识是关键。绝对不能沿袭简单的建筑工程模式,要有互联网思维和持续运维的准备,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重构技术框架体系,要通过应用创新来提高面向市民的直接服务能力,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来为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这里强调直接服务能力,要见效快,持续见效,形成共识,不要做了半天,老百姓觉得智慧城市跟他们没关系。
十三、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夯实智慧城市发展基础
我的观点和杨部长是不谋而合的,智慧城市要先把城市大数据建设好。城市是人类实体世界文明的聚集地,数据中心是信息文明的承载体,城市数据中心已经成为城市的标配,但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在机遇好,有政策、有需求、有技术支撑;但困难很多,有制度上的、观念上的、能力上的;挑战很大,有同行层的、管理层的、效益层的。分析政务大数据要采取多维视角,有宏观层面的、中观层面的、微观层面的,还有内外部层面的以及制度、管理、运营、技术层面的。智慧城市是一个巨系统,要清醒看到大数据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构建复杂、多样、多元的要素与基于网络系统的主体,数据中心是其载体。
十四、探索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与渠道--多主体参与:本地与外地、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项目与市场等。运营模式--多元发展,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外部与内部的关系。服务绩效--多效益产出:接地气,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政府、市民和企业真正受益。
十五、不断提升智慧城市的含金量:从认知智慧开始
1.中国的智慧三个境界:“错误”、共赢、持久
从“错误”反推智慧来看,愚笨的人犯了错误再犯错误,聪明的人自己犯了错误再不犯错,智慧的人看见别人犯错误自己不犯错误、少犯错误,这是智慧。从共赢、持久来看,聪明的人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智慧的人让双方的利益长期、持久最大化。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智慧很重要,生意不成仁义在,这就是智慧的表现,这也是国脉长久的做事风格,公司与客户之间能够实现持久共赢。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道家讲的是绿色与智慧的结合体。
2.三个层面判断智慧城市: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吸引力
(1)决策能力。智慧城市不要搞重复建设,不管是物理世界还是网络世界,很多城市还在搞重复建设,这是城市不智慧的体现。
(2)管理能力。实现数目字(钱、人、地)管理,要把自己的家底摸清楚,把现实世界搞清楚,家底不清,就会决策不明;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家底不清,管理就很难做。
(3)吸引力。城市要有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这就需要在产业、环境、生活方面有吸引力,没有年轻人的城市就很难有未来。
3.当前智慧城市最缺的是智慧
当前智慧城市缺什么?不缺钱、人、技术、管理,最缺的还是智慧,对于智慧城市,我们要有深刻的洞察能力和有效的规划能力,政府要在智慧城市中扮好角色和定位。
十六、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与定位
既要积极有为,也要有限作为,要到位不缺位,有位不越位,要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哪些是政府应该做的,哪些是市场应该做的。在智慧城市前、中、后期,我们的角色也要逐渐发生变化,前期的谋划、中期的培育、后期的运维,政府的参与力度和角色都要发生变化。
十七、积极抓住新一轮技术机会,提升城市智能和产业升级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带来新的产业机会和技术机会,能够提高城市智能,实现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社会生产力。这里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叫数据引流,通过数据流引导和吸引资金流、人流、物流,形成新产业、新应用、新服务。要合作共进、相互学习、互促互进。
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国脉长期为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提供高端咨询和软件平台服务,发布研究成果和数据报告,还开设服务平台和数据服务,我们有一个平台是国脉智慧城市网。
最后,数字中国需要我们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会要率先建设好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需要在座的各位更加奋发作为,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我们共同建设好智慧城市,共同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服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