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镇化大背景下,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等技术的飞跃发展,中国正在掀起智慧城市建设浪潮。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公布该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包括83个市、区;20个县、镇以及在2012年首批试点基础上扩大范围的9个市、区;加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为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2014年国家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
浙江省作为经济强省,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浙政发[2012]41号、浙政办发[2011]107号两个文件,指导各地市积极开展省级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从2012年至2013年,浙江省根据13个地市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有针对性的推出了不同行业的20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既符合各地市的发展需求,又充分发挥各地市的产业优势。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给智慧城市的应用、推广带来了借鉴意义。浙江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特别注重实务,在“一揽子”解决问题、专业公司负责运营专业业务、后台建设、标准化建设、管理与制度创新、示范试点的领导方法等方面,特别是对整合、联建、合理利用数据中心与云服务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本文结合浙江省的一些建设经验谈谈智慧城市给安防带来的影响。
一、智慧城市技术框架
《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给智慧城市一个定义: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在技术体系框架中,智慧城市常见的技术架构为典型的物联网体系架构,感知层、传输层、认知层、应用层四层结构。
感知层:采用摄像机、拾音器、GPS定位、RFID等多种感知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在一般项目中感知层主要包括前端设备和区域监控报警系统(如视频安防监控、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查、入侵报警等),监控信息包括定位信息、视频图像、声音、报警信号及相关的业务数据等。
传输层:通过光纤、2G/3G、卫星等各种传输网络实现信息的可靠传输,一般传输网络可分为政府或公安视频专网、公共通信网络和专为联网系统建设的独立网络等,传输方式有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
认知层:搭建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统一的信息接入、信息整合、信息交换等云服务。
应用层:提供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智能分析等业务功能,为政府、企业或社会机构以及个人用户的各类应用需求提供支撑。
二、智慧城市对安防行业的推动
以视频感知为主体的安防应用是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必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清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信息在城市管理、治安防控、打击违法犯罪等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视频监控建设已成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城市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建设对安防的推动,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视频技术的转变
智慧城市的整合共享理念及物联感知要求推进了安防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进程,安防领域中的视频也由传统模拟时代进入了数字网络、高清、智能时代。
智慧城市对视频感知的更高要求及应用要求,也促使了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视频图像处理技术、流媒体网络传输和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专用集成电路应用技术、视音频数据存储技术、视频分析与模式识别技术等视频基础技术的发展。此外视频摄像机通过超低照度、透雾等技术可对环境要求进一步降低,实现全天候的实时高清智能监控。在实际感觉上更高清及智能化体会最深:
(1)视频摄像机向着更为高清的方向发展。
现今视频主要有一般、标准、高清、超清几种,高清的定义视频必须至少具备720线非交错式或1080线交错式隔行扫描。常见的三种高清分辨率分别是:720P、1080i、1080p,其中720P和1080p最为常见。2014年年初的4K应用开始推广普及,4K摄像机拍摄配合后端的4k显示技术,可以洞悉细节。
(3)前端感知设备更加智能化。
以物理上或逻辑上集中化为主特征的云技术的理念和应用在近几年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随之而来的是以前端智能化为特征的海计算技术也在逐渐的被认可采纳。在安防视频领域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智能识别、车的智能识别及对动作和事件的智能识别,其中对视频中人的智能识别不仅仅是对人脸还对人的体貌特征进行识别。前端摄像机对图像中的人脸进行识别及人脸抓拍与提取特征码,起到了人脸卡口的应用;再通过人脸比对功能,如跟危险人员库进行人脸比对,可对危险人群进行布控。目前该项技术应用日趋成熟,比对的效率与成功率已可进入实际应用,现在杭州智慧滨江、湖州智慧织里等项目中正在试点推广应用中。除了人脸比对,还可以通过双目立体识别技术进行人体属性分析,得出视频中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以及是否戴眼镜等信息。未来,可以增加对异常人脸属性的分析,比如说蒙面、戴帽子,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预防火车站、机场等公众场所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2.体系框架的转变
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技术的云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及以前端智能化为主的海计算技术,对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构建的安防技术框架(如平安城市技术框架)的转变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以往平安城市的视频监控系统在总体上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视频云服务中心,视频建设应用效能并未完全体现,缺乏智能化应用手段,主要用于实时监看和事后查询,效率并不高;缺乏标准化的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存在视频图像结构化难的问题,从而导致海量信息的存储、检索也相对比较困难。
随着前端感知设备的更加高清智能化及结合海计算技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使得构建智慧城市安防中心有了技术保障。前端已建或新建的视频资源通过政府视频传输专用网络连接到政府视频云服务平台。个人视频及企业视频等社会面视频资源通过运营商线路互联网统一存储到社会视频云服务平台。政府视频云服务平台与社会视频云服务平台之间通过防火墙、入侵防御等安全设备进行安全隔离,安全标准参考等级保护三级标准。用户层分为政府用户(包括上级政府、地方各政府部门)、企业与社会公众两大部分。政府用户通过光纤线路连接到政府视频云服务平台使用需要的数据及相应的服务,企业、公众非政府用户通过运营商线路连接到社会视频云服务平台使用需要的资源。
3.应用模式的转变
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的主特征之一,智慧应用的主要途径是物联感知的内容与行业业务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安防视频监控也从传统安防领域向业务管理等新领域纵深发展,行业细分大势所趋,例如公安、消防、城管、交通、环保、教育、城建、卫生医疗、安监、国土、水利等行业,其中以公安和交通行业较为突出。
公安领域已有了预防打击犯罪、警卫工作、大型活动及维稳工作、一键式可视报警、便民服务、指挥中心等应用及相应的工具,例如视频侦查实战应用平台是预防打击犯罪应用的体现之一,其旨可将视频图像转化为公安机关一线战斗力,将视频侦查工作转变成公安机关打好“合成战、科技战、信息战、证据战”的重要手段,并将视频侦查与其他专业技术手段紧密结合,综合应用,切实提升视频侦查实战水平。
在交通领域目前已有电子警察、路面横断面监控、道路违停自动抓拍取证、机动车拒不礼让行人违法抓拍、交通事件监测、交叉路口综合管控及城市级的交通诱导等视频与交通业务的整合应用。例如:机动车人行横道不避让行人检测系统是在常见路口电子警察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人检测模块,系统融合了机动车的通行信息和行人运行方向、数量信息,对通过监测路口的机动车进行实时的检测,自动捕获存在在人行横道上不避让行人违法行为的车辆。
4.建设模式的转变
在以往政府级安防系统建设中,基本采用的是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方式,各部门间很少有信息的交互,联建就更为鲜见了。
在智慧城市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统筹考虑辖区内的整体安防建设,开始由原有的各部门独立建设,转变为统一整合联建。典型的为整合联建视频云服务中心的建设可易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视频信息的全面共享,形成视频规模效应及大数据应用。扩大视频监控规模效益,不仅丰富了可视化城管的视频资源,也利于公安的可视化治安,更好地刻画行为轨迹进行案件视频侦破,在应急指挥时获悉更丰富的现场可视化信息及城市交通状况的可视化信息等。实现前端视频监控点位的统一规划,集约化建设,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财政资源;易于从多头投入、多头运营的散乱模式转变为统一管理、专业运营的规范化模式,易于提升设备、系统的可使用度。
坚持“党政领导、公安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遵循“集约建设、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与服务创新”等智慧城市建设原则下,安防行业建设模式的转变最为突出的是地方政府在构建智慧城市之智慧安防时才会拥有整合、联建、合理利用的方式构建安防服务中心。在“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下,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智慧安防的视频监控建设,充分满足公安各警种的视频实战应用,其他政府部门(如消防、城管、交通、环保、教育、城建、卫生医疗、安监、国土、水利等)及社会公众服务的视频共享需求,在指挥调度、治安防控、打击犯罪、反恐防暴、维稳处突、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该类的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整合现有视频资源,整合治安、电警、城管、环保等已建的政府视频资源及重点单位社会视频等安防资源、传输网络资源和现有城市通信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城市”安防基础资源池;集约新建安防资源,对市各政府部门的视频资源需求进行统一部署、总体规划,采用集约化的建设模式,不断完善监控点位等安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慧城市”安防资源。
4.运营模式的转变
以往安防行业主要是采用传统的产品销售、工程建设为主要的盈利方式,智慧城市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绝不是一个临时性的项目,政府视频云服务中心的资金来源以市财政为主,社会资金为辅。企业、公众社会视频云服务中心采用“谁收益、谁投资”的策略。建成以后,由专业的公司提供专业的运维和运营服务,利于提供专业化的安保等业务服务,利于服务转型为市场化机制,利于持续地动态优化,利于推广与复制及利于平衡利益。
结束语
在智慧城市实践过程中,随着智慧城市的整合共享理念,政府购买服务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这些因素会继续对安防技术、整体框架、应用模式、建设模式及运营模式产生不断的影响,特别是将会大力促进政府安防云服务及社会公众安防云服务的发展。